当前位置: 太阳成集团tyc9728 > 综合 > 正文

跨学科对话:科研人员流动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19-11-08浏览次数:


2019115日下午,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图书情报知识》编辑部、《信息资源管理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的跨学科研讨会在信息管理学院313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主题为“科研人员流动及其影响”,来自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李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史冬波特别副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石智雷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罗知教授、以及四位来自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一起就全世界范围内的科研人员流动的原因与特征、定量分析研究中的描述性推论与因果推论方法进行了对话与研讨。武汉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图书情报知识》主编陈传夫教授出席了本次研讨会。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四十多位师生参与了此次研讨。

陈传夫教授致欢迎辞

 

陈传夫教授指出,当前的科学研究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加大众化、与百姓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开放科学为公众提供了更多机会参与科学研究,使科研更加透明、为社会提供更多服务,更重要的是让公众更加信任我们的科研人员。关注科研人员的流动就是关注这种流动会给科研和世界带来何种变化,比如科研中心的转变、科研范式的改变。追踪观察科研人员流动,对国家科学规划、开展科学合作、促进科学知识的联合创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促进科研人员的交流与人员流动,实际上也是为科研人员的眼界拓展、行为改变提供机会,促使科研人员体验不同的科研环境、了解不同的科学方法与思维形式,帮助他们明确科研目标、促进研究进展。

李江教授主持第一阶段的研讨

 

本次研讨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李江教授主持,主要探讨科研人员流动模式与社会学特征。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石智雷教授首先介绍了他在人口区域流动与婚姻稳定性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主要从文化和地域因素分析了全国范围内流动人口与各地的离婚率高低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人口出生地文化与工作地文化对流动人口婚姻观念的影响。人口流动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但对图情领域的科研人员流动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石智雷教授介绍其最新研究成果

李江教授与他的两位研究生分享了他们利用ORCID数据研究科研人员的流动特征的成果。该团队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流动可以分为5种模式,发生流动的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产量、学术年龄等是科研人员选择就业国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从性别角度来考察,可以发现总体而言科研人员的流动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在他们职业生涯的早期会出现更多的流动现象,但是流动时期的选择上则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同时不同国家科研人员回流也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史冬波特别副研究员主持第二阶段的研讨

 

研讨会的第二阶段主要关注定量分析研究中的因果推论方法及其与描述性推论的异同,史冬波特别副研究员主持了这一阶段的讨论。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推论和因果推论,前者利用观察值来推导难以直接观察到的结论,后者通过观察数据来研究因果效应,两者并无高下之分。当前的科学计量研究在方法上主要依赖于描述性推论,在揭示现象、规律、特征之后,缺乏对原因的解释。因此,在科学计量研究中更多地使用因果推论的方法,将是拓展学科知识基础和提升学科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罗知教授从方法论的角度介绍了基于反事实的因果推断——选择性偏误及其修正。罗教授指出计量经济学应用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因果推断是应用计量研究的核心。随后举例分析了选择性偏误产生的原因及其修正方法,并结合科研人员流动的主题提出了该研究中选择性偏误的解决办法,包括控制科研人员能力、寻找科研人员流动的工具变量和外部冲击因素等。

 

罗知教授介绍选择性偏误与因果推断

 

随后,史冬波特别副研究员团队的刘玮辰和张子江两位同学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刘玮辰对青年科学家跨国流动与知识扩散的研究发现,青年科学家回国对其回国前后的研究成果的知识扩散都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这一现象在化学和地球与环境科学的科学家身上表现更加明显。张子江特别对长江学者人才计划的科学家在国内东西部地区的流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科学家入选长江学者计划会显著提高其流动性,并且更多的人选择向中西部、东北地区流动。

在交流环节会场互动频繁,现场老师及同学纷纷就科研人员流动产生的影响及从数据中更多可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跨学科的交流和对话,使得大家在研究视野、问题提出、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的启发和收获。

 

(信息管理学院期刊中心  于媛 供稿)

 

Baidu
sogou